积:积藏,指积藏财货。
为人:有为于人,指施利于人。
人之道:这里指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行事原则,是理想中应有的原则,与七十七章所说的,与“天之道”相对立的“人之道”不同。此句传世本作“圣人之道”,从行文上看,不如帛书本作“人之道”,与上文“天之道”对称,但从思想内涵上看则二者并无不同。
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辩,善辩的人不善良。真知道的人不广博,广博的人不是真知道。圣人无所积藏:施利于别人,自己却更富有;给予别人,自己却更丰富。因此天之道,有利于物而无所损害;人之道,有所作为而无所争夺。
《搜神记》,顾名思义,它是一部搜罗和记载各种神仙鬼怪故事的书籍。其书作者干宝,字令升,河南新蔡人。干宝年少时即博览群书,尤其对阴阳术数、易卜占筮等典籍感兴趣。西晋末年,因才干出众,干宝被朝廷召为佐著作郎,后因平定杜弢叛军有功,被封为关内侯。东晋元帝时,经中书监王导举荐,始领国史。后因家贫,求为山阴令,迁始安太守。王导请他担任司徒右长史,后又迁为散骑常侍。干宝一生著述颇丰,除《搜神记》之外,还著有《晋纪》、《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隋书·经籍志》还著录了他的《百志诗》九卷、《干宝集》四卷。不过,这些书大部分都已经散佚了。
关于《搜神记》的撰述缘由,《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有两段较为离奇的记载。其一是说,干宝的父亲生前宠幸一位婢女,引起他母亲的忌妒。父亲去世下葬时,母亲便借机把这位婢女推入墓中,为其父殉葬。十余年后,干宝母亲去世,干宝兄弟打开墓穴,准备将父母合葬时,发现被推入墓坑殉葬的婢女还伏在棺材上,容颜未改,栩栩如生。把她带回家后,竟然又活了过来,而且自称在墓中时,他们的父亲经常为她取来饮食,恩宠如在世间模样。另外一则是说,干宝的哥哥曾经因病没了气息,但体温如常,数日不僵。几天后,哥哥又醒了过来,如同做了一场梦,声称自己看到天地间的各种鬼神。干宝受这两件事情的影响很深,因此对神仙鬼怪之事深信不疑,据《干宝传》所言,《搜神记》的撰述,“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诬也”。
除了个人的经历外,《搜神记》的撰述更是作者受时代风气影响,以良史之才,精心为神仙鬼怪立传的产物。从今本《搜神记》的四百六十余则故事来看,主要宣扬神仙术士之神通、精灵古怪之淫祀、妖怪变现之奇异,以及善恶因果之报应等方面的思想,而这些都是汉代以来非常流行的黄老谶纬之学、民间淫祀之风、阴阳五行之理,以及佛教报应之说推波助澜、相互杂糅而形成的时代风习。干宝沐浴此风,闻见既广,乃以史家笔法,“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突破《汉书·艺文志》的观念,将各种关于神仙鬼怪故事的“微说”,作为“七略”之外的第八略。干宝完成此书后,曾将此书献给当时的名士刘惔,刘惔阅后,称他为“鬼之董狐”,意谓干宝是一位能够秉笔直书、如实记载神仙鬼怪之事的好史官。
《搜神记》,又名《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传记》,原本有三十卷,大概在宋元时期已佚而不存。今存二十卷本的《搜神记》,一般认为是明代学者胡应麟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辑录出来的。辑录者在抄撮群书时难免有讹误,有些条目或文句明显不属于原书文字。不过,整体而言,绝大部分还是与干宝原书相符合的。
今本《搜神记》卷帙少了十卷,体例也有所改变,不过,其内容依旧非常丰富。从所涉内容来看,其中既有神仙方士的神通,又有地方神祇的灵验;既有阴阳五行错乱所致的妖怪,又有符命谶纬所显示的天命;既有匪夷所思的灾异瑞应,又有自成系统的占梦解梦;既有德艺精诚的神奇境界,又有五气变化所致的反常人物;既有颇具灵性的奇物异产,又有闻所未闻的亦人亦怪;既有跨越生死、沟通人鬼的传闻,又有机智沉稳、降妖除怪的异事;更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故事。这些千奇百怪的与“神”有关的异说,涵盖了各种与世俗生活有别的“古今怪异非常之事”,因此,本书被后人推为志怪小说的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