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等人的观点认为
《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等人的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因此《乐记》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而反对郑卫之音(俗乐)。这种突出音乐教化作用的音乐观对后世影响很大。如何理解声无哀乐?《礼记·乐记》之后,我国出现了一部独树一帜的音乐论著,它的观点与正统的儒家音乐思想背道而驰,反映了道家对音乐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作者
《乐记》作为儒家音乐思想的总结,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等人的观点,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具有教化人民的作用,因此《乐记》竭力提倡雅颂之声(雅乐),而反对郑卫之音(俗乐)。这种突出音乐教化作用的音乐观对后世影响很大。
如何理解声无哀乐?
《礼记·乐记》之后,我国出现了一部独树一帜的音乐论著,它的观点与正统的儒家音乐思想背道而驰,反映了道家对音乐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声无哀乐论》,作者是三国魏晋时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嵇康。
嵇康是魏晋名士,政治上他不与当权者合作,常常抨击时政;思想上他受老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反对儒家礼教的虚伪,崇尚自然之道,思想十分叛逆。这篇《声无哀乐论》就是他的叛逆思想在音乐理论上的表现。文章约七千字,作者假设一位论敌“秦客”(儒家)和“东野主人”(作者)就“声无哀乐”的命题进行八次辩难,有针对性地批驳儒家传统乐论,进而阐述自己的音乐思想。
文章开首秦客就提出正统的儒家音乐观点,认为音乐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能表现人的哀乐。但嵇康却说:“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即音乐是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人内心的主观感情,两者没有因果关系。嵇康认为音乐的本体是“和”,是“大小、单复、高埤、善恶(美丑)”的总和,并且“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意思是音乐只有美与不美,与人的哀乐无关;人的哀乐是有所感而后表露,与声音无关。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
- 佛肸召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先前我听老师说过‘自身做过坏事的那[图]
- 古歌谣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泉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图]
-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出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图]
-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证[图]
- 唐代诗人杜牧的《遣怀》诗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图]
- 十句话说对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如果说错了一句众多的指责就[图]
- “常有事于人”四句意谓对他人行揣术他人没有能够与己争先;而揣[图]
- 有守足重 立言可传[图]
- 衡茅简陋的房屋指隐居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养[图]
- 盐贩之泽即盐池在今山西运城市一作“盐之泽”(shǔ yù)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