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宋代学者认为“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
其一,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宋代学者认为:“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朱熹在《小学》中也指出:小学与大学的目的一致,是要“防其幼”,收放心,养德性,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学习“做人的样子”。
其二,保养性真。这是以孟子性善论为依据的。北宋著名学者杨亿在所著《家训》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童稚之学,不止记诵”;而是要“养其良知良能”。所谓良知良能,就是相信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先天向善的本能。蒙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保养这种本能,使其不被后天物欲所侵而失去本色。以后南宋理学家有关蒙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大多也发自这一主题。
其三,注重基本文化知识的传播,打好文字基础,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创造必要条件。因此,宋代蒙学课程大多是识字、写字、背书之类的内容,涉及范围虽广,但都十分粗浅。
其四,注重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学习习惯。例如:朱熹的《童蒙须知》谈到幼童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并称“三到之法,心到最急”。既讲了读书的方法,又讲了读书的态度。其他方面,如写字,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看书,要将书册整齐摆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字字读得响亮;日用笔砚器物,皆当整齐严肃,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原所。
此外,宋代学者也大多重视结合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进行启蒙教育,因势利导,形式活泼。例如张载和朱熹,谈到蒙养教育,都强调犹如春风化雨的造物功用,顺其自然,积极诱导。张载认为:教之不受,告之无益。程颐强调教子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而朱熹则明确提出:小学书多说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
蒙养教育方法的改进,也标志着宋代蒙养教育已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而宋代理学家对蒙养教育的一系列论述,也为后代的蒙养教育提供了思想依据。
蒙学教材的大发展
宋代的蒙养教材,较之唐代,在内容体系方面更为完备。就内容的分类来讲,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类的启蒙教材。主要有王逢原的《十七史蒙求》,刘班的《两汉蒙求》,黄继善的《史学提要》等。这类蒙学教材都采用了后唐李翰《蒙求》四言韵语的体例,以便于诵读记忆。
- 教你看出他是否适合过日子[图]
- 肾脏最怕8个习惯 现在改正还来得及[图]
- 贵人之交贫士也骄色易露;贫士之交贵人也傲骨当存位高之人与贫寒[图]
-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作[图]
-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随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图]
- 所以为人处世要采行中庸之道既要宽厚淡泊又能把握好尺度否则浪费[图]
-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六二同人于宗吝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九[图]
- 一日巢氏偶染一病大凡人病中性子易得惹气又且其夫有妾一发易生疑[图]
- 这天曹操在营中正为无计破城而烦躁时突然由城里传来一封密书书中[图]
- 遗字伯业绍从兄为长安令河间张超尝荐遗于太尉朱儁称遗“有冠世之[图]